特奖人物 | 李子曦:勇敢与坚持
“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很突出的地方,但我觉得自己有一股勇敢地去做事情的劲儿——勇敢地去尝试、勇敢地去坚持、勇敢地去学习、勇敢地去探索。”勇敢和坚持,是李子曦从小到大成长中的两个关键词。
作为一个在北京郊区长大的孩子,李子曦很小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颗清华的种子。从怀柔三小,到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再到走进清华园,李子曦不断勇敢地迈出舒适圈,与越来越多优秀的人一起成长。
小时候在清华园
特奖答辩现场
1
直面迷茫,夯实基础
2020年2月,李子曦是北京市一名正放寒假的普通高考生。新冠疫情来袭、高中停课,正值高三的李子曦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当时的学习基本只能靠自律,我经常感觉不踏实,担心自己复习不到位。”“十一学校的老师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鼓励是我高三迷茫中的一束光。”“面对高考延期,面对学习方式、节奏的变化,我不曾停下脚步,坚持就是胜利。”
受到家庭土木背景的影响,再加上自己在高中阶段对物理学科,尤其是其中的力学感兴趣,李子曦被行健书院“理工衔接”的培养方式和理念深深吸引,最终在高考后通过强基计划进入行健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方向学习。
在清华书院管理中心
初入校园,他同每一位新生一样,体会着“升学”的迷茫。以理科为主的基础课程、高难度的课程设计、身边优异的同学们、对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种种因素累加,让李子曦度过了一段迷茫与挑战并存的时间。“刚上大学时,我确实觉得自己不算那种很优秀的学生,”“面对《数学分析》、《高等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我当时学得比较吃力,所以考得不太好也是情有可原——至少我坚持学下来了。”
在李子曦看来,暂时的失败反而是宝贵的机遇。在啃下这两门硬课的过程中,他不断调试自己的学习方法,从一开始的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写,到系统性地进行预习和温习、保持朋辈之间的讨论和学习,李子曦逐渐适应了大学的节奏,也走出了迷茫的学习状态。
然而迷茫在集体中也同样存在。2021年的春天,一股“差不多得了”的风气在班级内悄然兴起。在李子曦看来,这种消极学风的兴起,有很多方面的直接原因,但最根源的还是在于班级同学普遍存在的迷茫感。
“一方面,我们当时的课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同学会想,学这么难的课有什么用处呢?另一方面,我们是强基计划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没有经验指导,一切都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在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指导下,时任团支书的李子曦和班委们在“强基由我,我必强基”的口号下组织了主题党团日、学风讨论会、集体学习等一系列活动,在研讨、辩论等一系列环节中,缓解了同学们的迷茫感、促进了班级学风的发展。
党团日后的班级合照
在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的答辩中,谈及“强基”的意义时,李子曦提到,“强基就是要夯实基础”,学业上的失败或迷茫,或许正是达成目标的必经之路;而走出迷茫、坚定目标的过程,是旅途中更为宝贵的财富。
2
攻坚克难,坚持所爱
李子曦眼中的大学生活是丰富而多元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未来想去做的事情。只要你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有所发展、有所突破,这就是‘不普通’。”
对李子曦来说,自己的“不普通”,来自对热爱的科研领域的不断探索。
在上大学不久后的一次师生谈话中,李子曦的新生导师、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嘎老师和他聊起了感兴趣的科研领域。在李子曦回答“古建筑和文化遗产”后,张嘎老师鼓励他去进行一些调研、做一些有社会价值的研究,从此开启了李子曦的科研之路。
经过细致的调研并与导师讨论后,李子曦在古建筑基础修复领域开展了自己的课题,名为“复杂地层下既有基础微型桩加固的机理规律、方法优化与结构创新”。“通俗来说,这个项目就是想建立“桩”与“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最后设计一个新的结构,希望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能提高‘桩’的加固修复效果。”
进行“未来学者”科研答辩
但科研的道路从不一帆风顺,初出茅庐的李子曦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桩”和“基础”是连在一起的,如何将它们的力学作用分解是他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离心模型实验室见证了李子曦不断试错的两个月。“我做了非常多的实验,我尝试过把“桩”用铁丝捆起来等方法,但是都失败了。”
李子曦坦率地用“绝望”二字形容不断失败后的感受。“我当时一直在想是不是要放弃这个课题。”但在导师张嘎老师和辅导员崔世博学长的不断鼓励下,他坚持了下去,最终有所突破,以一作身份在《岩土工程学报》发表了这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李子曦对热爱的科研领域的选择,从未脱离对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探寻。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出现罕见的大暴雨、特大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汛情。推动着李子曦做出从事洪水预报预警方面研究的决定。
随团支部到密云水库学习防洪防涝技术与措施
行健书院,来自“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清华校歌中,也根植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谆谆叮嘱里。在学业、科研的多次失败中,李子曦越发体会到“行健”二字的意义。“行健和自强这两个词给我最大的激励在于,我每次都只和自己比,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最后积累成一大步。”。
3
勇敢之源,尝试之果
在李子曦看来,大学时光带来的最珍贵的改变,在于“变得更勇敢,更主动,更善于挑战和尝试。”
回忆起刚上大学时的自己,李子曦用了“胆怯”“羞涩”“迷茫”几个词语来形容。“上大学前,我的经历很少,在社工、志愿、科研几个方面基本都没有过涉猎。大学阶段的经历,其实是让我勇敢地去体会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
冬奥志愿者期间集体观赛
从没做过班委,到担任班级的文艺委员、团支书,再到在院级和校级团委的组织部任职;从从没做过科研,到自己尝试课题项目,到发表论文、入选2022年学推计划“未来学者”;从从没参加过志愿活动,到参与校庆、冬奥志愿服务,总志愿时长超过250小时——用李子曦自己的话来总结,从第一次尝试做一件事的紧张、焦虑,到在尝试中坚持探索、突破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开展农村节水用水调研
勇气来源于师长的鼓励、朋辈的支持,更来自于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
参加社工的勇气,来自班级与书院。“班级和书院两个集体不仅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更给我一种家的感觉。这是我想做社工回馈集体的初衷。”从作为班委“小白”新手上岗时从其他班委那里学习方法和经验,到逐渐有能力独当一面、服务同学,李子曦越发体会到集体对自己的意义,也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工作中。
坚持科研的勇气,来自对社会的关怀和师长的鼓励。李子曦所在的行健书院,正是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设立;他所希望钻研的洪水预报预警领域,也考虑到了我国各地区防洪防涝系统不完善、预报预警措施不够精准的现状。“不论做什么事,都是攻坚克难的过程。”导师说的这句话使他备受鼓舞,也坚定了他日后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
参与志愿的勇气,来自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身为强基计划的一员,李子曦眼中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而应该被落到实处,哪怕只是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参加日常的志愿活动,让我感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而参加冬奥这样的大型赛事服务,更让我感受到了自己为国家的发展尽到了一份责任。”
最后,对于即将在2023年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们,你们高中三年皆在疫情之中度过,相信你们一定克服过很多困难!最后的半年时光,首先一定要保重身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一定要坚定向前看、勇敢往前走。再咬咬牙,半年时光仍然大有可为!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高考加油!期待明年盛夏在美丽的清华园迎接你们的到来!
人物简介
男,行健-水木01班,入选“星火计划”十六期。曾任行健-水木01班团支书、行健书院学生会(筹)体育部部长。曾获综合优秀奖学金、科技创新优秀奖学金、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曾获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最佳新秀奖,清华大学未来兴趣团队“优秀科技之星”,曾入选2022年度学推计划“未来学者”专项。2022年荣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本科生最高荣誉,全校仅评10人)。
文字 | 郭文青、崔世博、李子曦
★
往期精彩
★
清华大学2023年“全国优秀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寒假课堂”报名通知
清华大学2023年“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与社科冬令营” 报名通知
清华大学2023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招生办法(第二批次)
清华大学2023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招生办法(第三批次)